3月27日,澳門城市大學大健康學院創新社會工作系開展了一場獨具匠心的EAP(員工協助方案)教學實踐課。在我系助理教授張東航博士的精心策劃下,特邀來自廣州的兩位資深職場人士——馮仕敏(Jody)女士和楊波(Bill)先生,以角色扮演與互動觀察的形式,帶領學生深入體驗職場諮詢場景,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無縫銜接。
專業引領,激發思維
課程伊始,張東航博士透過正念練習幫助學生調整狀態,迅速進入學習情境。隨後,楊波先生結合其多年職場經驗,深入淺出地講解教練技術的核心要點,並解析如何透過有效提問引導對話,傳遞顧問式銷售技巧。他帶領學生區分封閉式與開放式問題,強調「提問的藝術」在職場溝通中的關鍵作用,以問促思,讓學生深刻體會主動思考的價值。馮仕敏女士則從財務視角出發,以學生熟悉的加油站營利案例為切入點, 指出財務報告不僅呈現「數字」,更隱含「因果」與「邏輯」,引導學生層層剖析企業決策背後的思維框架,為後續模擬諮詢環節奠定基礎。
角色代入,實戰演練
本次課程的核心環節採用「三方角色」模式,學生分組扮演甲方企業代表、乙方EAP服務提供商及觀察員,在模擬競標、需求調研、方案設計等場景中展開多輪互動。過程中,學生積極討論、腦力激盪,分析對方組別的考量,不僅體驗職場談判的節奏與壓力,更學會以數據支撐觀點、以傾聽促進共識。在圓桌會議階段,張東航博士透過查閱學生貼於「靈感區、疑問區、共識區」的便籤,總結此次沉浸式學習成果。楊波先生與馮仕敏女士再次強調談判技巧,啟發學生多維度思考、突破舒適圈。同時,馮女士也提到,觀察員的角色至關重要,需從洞察中學習,從疑問中反思,從靈感中創新。
創新課堂,收穫多維
參與學生分享,這種沉浸式角色扮演的課堂模式,較傳統教學更為新穎且實用,能直觀體現EAP諮詢的職場應用,強化理論理解。王同學(甲方代表)談到:此次擔任甲方公司財務人員的角色,讓我學會從財務角度提出精準問題,鍛鍊了溝通能力,收穫頗多。劉同學(乙方代表)認為:這是一次全新的課堂體驗,不僅從Bill先生和Jody女士的講解中學習到了SPIN模型和LACE模型,更深刻體會到「精準洞察需求、創造雙贏」的重要性。黃同學(觀察組)提到:談判非零和博弈,而是「共贏的藝術」,如何在平和對話中堅守立場,考驗的是溝通智慧。
全程即興演練中,學生展現出卓越的應變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,數據論證、邏輯反駁、傾聽表達等職場技能皆自然流露。儘管課程只有三個小時,其啟發性遠超課堂時限。正如張東航博士所言:「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,而是點燃——點燃內在動力,喚醒潛能,增強覺察。」
內文撰寫:社工碩士學生李冉冉